用一年时间把《资治通鉴》西晋的部分读完了,有很多感触,之前发过一篇帖子。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通鉴》作者司马光本身对各个朝代是有不同理解的,也就是说他自己的情感是有侧重的,其实这些从他常用的“臣光曰”这种评论性的段落就可以知晓。本人是学理工科的,于是我用excel做了一个简易的表格,把年代数和章节数对应起来,看出了其中的一些道道。分享出来,希望各位朋友喜欢。《通鉴》成书于北宋年间,大家知道,整本书于公元前403年开始——那是正处在东周时期,也可以归为战国时期(司马光为何从这个时代开始,其实我自己也不太明白,还望请教)——到跟北宋紧挨着的前朝五代十国后周完结。我把《通鉴》按各朝代来分了区间,并计算了每个朝代所用多少章节叙述,以此得到在司马光看来,各个朝代对于历史的影响大小。这里,我做了一些比较主观性的假设,就是认为篇幅越多的朝代,对后世影响越大。当然,有一些朝代,比如秦朝或者是东周,因为本身距当时司马光所处的年代较为久远,一些史料记载或是遗失,或是不全都有可能的。但总的来说,如果两个相邻的朝代,在年代相差无几的情况下,一个记载比另一个要全面,内容更多,那我就可以认为多者是对历史影响更大的一个朝代了。下面开始罗列这些数据:a、东周(公元前403~公元前256),所涉及章节为第1~5卷。作为命题a。b、秦(公元前255~公元前207),章节为第6~8卷。作为命题b。c、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章节为第9~36卷。作为命题c。d、新朝(公元9~24年),章节为第37~39卷。作为命题d。e、东汉(公元25~219年),章节为第40~68卷。作为命题e。f、三国魏(公元220~264年),章节为第69~78卷。做为命题f。g、西晋(公元265~316年),章节为第79~89卷。作为命题g。h、东晋(公元317~419年),章节为第90~118卷。做为命题h。i、南朝宋(公元420~478年),章节为第119~134卷。作为命题i。j、南朝齐(公元479~501年),章节为第135~144卷。作为命题j。k、南朝梁(公元502~556年),章节为第145~166卷。作为命题k。l、南朝陈(公元557~588年),章节为第167~176卷。作为命题l。m、隋(公元589~617年),章节为第177~184卷。作为命题m。n、唐(公元618~906年),章节为第185~265卷。作为命题n。o、五代十国后梁(公元907~922年),章节为第266~271卷。作为命题o。p、五代十国后唐(公元923~935年),章节为第272~279卷。作为命题p。q、五代十国后晋(公元936~946年),章节为第280~285卷。作为命题q。r、五代十国后汉(公元947~950年),章节为第286~289卷。作为命题r。s、五代十国后周(公元951~959年),章节为第290~294卷。作为命题s。
我将每个朝代所跨越的年数除以章节数,得到一个值,命名为历史影响度。东周a:36.75;秦b:16;西汉c:7.64新朝d:5;东汉e:6.69;三国魏f:4.4;西晋g:4.64;东晋h:3.52;南朝宋i:3.63;南朝齐j:2.2;南朝梁k:2.45;南朝陈l:3.1;隋m:3.5;唐n:3.56;五代十国后梁o:2.5;五代十国后唐p:1.5;五代十国后晋q:1.67;五代十国后汉r:1;五代十国后周s:1.6。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东周和秦的历史影响度最大,这与之前的推断是吻合的,毕竟年代久远。而这一组数据的总体局势,可以证明一个观点:离当代越近的历史,会被人知晓得越详实,从历史影响度由大到小的整体变化规律可得知。但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朝代的特征,比如拿三国魏、西晋和东晋这连续的三个朝代来比较,其历史影响度分别为4.4、4.64和3.52。被号称为最乱是乱世的西晋,对对对,就是那个充斥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开端的那个朝代,的历史影响度出现了一个小的增幅。这说明什么呢?我的理解就是,司马光非常看重三国至西晋这一段历史,花了大量的篇幅和笔墨来书写这一段特殊的历史。我认为,这与他政治家的身份相吻合。而且《通鉴》整部书,确实是比较侧重于政治和军事的。这种现象也出现于多出,比如夹在两汉之间的新朝,其历史影响度为5,都小于西汉与东汉。另外,唐朝的历史影响度居然与前朝隋的差不多,分别为3.5和3.56。看来,一个朝代的长短,并不成为司马光决定其篇幅大小的主要依据。当然了,如果是一个200多年的王朝,其本身的历史就多,这是由于基数大而造成的,但朝代对后世的影响那就是另一方面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