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犀牛之星
遭银行强行划转近2亿募集资金,如同推倒的多米诺骨牌,给新三板公司上陵牧业(430505)的控股股东宁夏上陵实业集团带来巨大的兑付危机。
10月15日,宁夏上陵实业集团(简称“上陵集团”)公告称,未能按约定时间划拨明日到期的“12宁夏上陵债”偿债资金,本息金额为5.42亿元。
大股东债券违约5.42亿
根据公告显示,12宁上陵(代码122541),于2012年公开发行5亿元人民币债券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18年10月16日到期。
眼看兑付期来临,上陵集团却表示,由于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公司原定的偿债资金安排未能如期到账,公司未能如期兑付的本息合计5.42亿元。
彼时,上陵集团发行债券制定的偿债方案显示,对10月16日到期的5亿债券,建行可贷款2亿元;二是自有资金2亿元;三是公司新华汇项目8月末可办理预售许可,销售款可达2亿元。
与此同时,上陵集团还称,与银行和金融机构做了沟通,下半年到期的贷款都会续贷。
不过,上述偿债计划最终因上陵牧业募集资金被银行强行划转而成为泡影。9月26日,上陵牧业募集资金专用账户被黄河农商营业部强行划转1.95亿、基本户黄河农商行新华支行中244万被划转,用于归还上陵集团下属公司借款本息。
截至2018年6月30日,上陵集团合并报表中的货币资金为3.1亿元,其中集团层面有1.1亿,也就是说,整个集团的货币资金基本集中在上陵集团的母公司和新三板公司上陵牧业之中。
而被黄河农商行划转的近2亿资金,无疑是给了上陵集团致命的一击。
事实上,上陵牧业募集资金被划转,均由上陵集团、上陵牧业董事长史仁等违规借款担保导致。
从2016年5月23日至2018年2月8日,上陵集团及其关联方先后借入多笔资金。此后上陵集团其他子公司又先后向黄河农商行借款,总额达2亿元。
这些借款由上陵集团、上陵牧业董事长史仁等提供无限连带责任担保,同时以上陵牧业募集资金专项账户中的2.25亿元,作为质押提供担保。
需要提醒的是,这些借款均未通过上陵牧业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议,也未进行公告披露。知道这些违规担保事项的,也只有上陵牧业董事长史仁、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史俭。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券商风险提示公告,截至2017年年底,上陵集团已经将其持有上陵牧业34.83%的股权进行质押,其总持有股份为35.05%。
犀牛之星注意到,上陵牧业作为拟ipo企业,其经营业绩也已渐显颓势。2016年、2017年、2018年1-6月,上陵牧业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4.37亿元、3.85亿元、2.11亿元,同期净利润为4793万元、4758万元、1929万元。
股东人数方面,截止到2018年6月30日,上陵牧业共有股东620户。
兑付存在诸多问题
眼下上陵集团面临的债券违约,在兑付上也存在诸多问题。
相比以前的债券违约事件,12宁上陵的最大不同在于这是一个有地产抵押担保的公募债,据2018年3月的评估报告,该物业估值为10.37亿元,二倍于债券额度。
同时,募集说明书上还承诺:如果抵押物贬值,将增加两处房产抵押,评估值为5.1亿元。另外,建行固原分行承诺,如果公司流动性不足,建行将提供流动性,以保证债券顺利兑付。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今年6月,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鹏元评级)还将宁上陵集团的主体评级从aa-上调至aa、债项从aa升至aa+,展望为稳定。
鹏元评级调高的理由是,牧业作为宁上陵的重点发展板块,规模不断扩大、并享有扶贫政策支持、牧业板块还在2017年3月完成了4亿的定增,担保物的评估值对本息也有2倍的覆盖率。
有了偿付条款做保底,加上资信评估机构的背书,绝大多数投资者选择购买了12宁上陵债。
据了解,12宁上陵债发行所抵押的资产为新时代购物中心,坐落在固原市中心文化街,即目前固原市商业圈所在地,是固原市民传统的购物场所。斯时,上陵集团聘请银川正大房地产评估事务所(有限公司)对新时代购物中心进行评估,确认该房地产市场价值为10.17亿元,评估基准日为2011年6月29日。
然而,令人诧异的是,这一物业在债券上市后的六年间评估价值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截至2018年3月的评估报告,该物业估值为10.37亿元。
除此之外,当初建行关于流动性支持的承诺也成为了一纸空文。据报道,一位12宁上陵的债券持有人联系了建设银行,询问是否能按照募集说书的约定提供支持,但并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
此次上陵集团发生的债券违约事件,也引起了一批投资者的相当不满。
对于债券投资者来说,当初的偿付计划和偿付资金安排被债券发行人形同儿戏,这当然是万万不能接受的,而倘若如果12宁上陵最后实质违约,对于整个债券市场,也将造成不良的影响。
债券违约频发之年
实际上,发生在上陵集团身上的债券违约事件已不是孤例。在禁止刚兑、信用收缩及去杠杆的环境下,债券违约已经成为常态化。
据中信建投对债券发行市场分析,截至10月12日,2018年按发行规模统计的债券违约规模就达到829.95亿元,是之前违约规模最大的16年(384亿元)的两倍多;新增债券违约主体也达到28家,是17年的近三倍,也超过之前新增违约主体最多的16年的24家。
照此分析,2018年已经是创下了历年违约之最。另外,上市企业违约家数增多也成为债券违约事件的新特征。
有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上市公司债券违约今年共有25起,涉及9家上市公司,其中8家a股,1家港股,累计债券余额达177.41亿元。
就在近日,上市公司飞马国际公告称,其控股股东飞马投资发行的可交换公司债(16飞投01和16飞投02)未能如期兑付,涉及金额超过8.15亿元。而这也是国内首例可交换债违约。
对于债券违约频发的现象,评级机构惠誉表示,由于再融资压力较大,政府对违约的容忍度提高以及信贷供应紧张,中国企业债券违约2019年可能会继续上升。
惠誉指出,公司违约仍然会集中在私营部门,它们从政策宽松中获益相对较少,预计2018年全年违约率将高于2017年,私营部门的融资条件可能会相对紧张。同时,金融机构的企业贷款能力继续受到更严格的影子银行监管的限制,在向私营公司和非战略性、财务薄弱的国有企业提供贷款方面,金融机构仍然特别谨慎。
今年5月15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全国政协“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专题协商会上指出: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
企业债作为资本市场中直接融资工具之一,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更是金融工具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一旦经营者与投资者之间的依承关系变了味,背后的金融风险也将接踵而至。